Rap、漫画、互动游戏、剧本杀……以充满创意的“青年范儿”致敬峥嵘岁月
发布时间:2025-07-14 00:21:34| 浏览次数:
“你为何入党?”在华东政法大学的礼堂里,五幕情景剧《信仰:这一天,我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已连续两年面向全校学生上演。剧中主角张子豪的迷茫,戳中了许多年轻人。他们之前也认为“大家都交入党申请书,我也交”。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师生近些年通过调研发现,这种“随大流”的动机是年轻人普遍存在的困惑。随着舞台灯光亮起,张子豪的扮演者、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李成,演绎了一名普通大学生从迷茫到逐步成长为一名正式党员的蜕变过程。当他铿锵有力地通过台词表达心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才会拥护你”时,全场掌声雷动。
“这些从真实案例中提炼出的情景剧片段,让‘入党动机’这个抽象命题变得触手可及。”在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高玉明看来,传统思政教育侧重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而沉浸式情景剧展示了“同龄人怎么做”,比如: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合格的发展对象是什么样的等,“当学生看到同学在台上演绎的成长和转变,抵触感自然消解”。
这是近年来全国高校“沉浸式”思政教育创新的一个缩影。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北京大学37位学生将百余年前的五四运动,写成10万字的剧本《破晓以后》,用互动游戏的方式呈现,吸引了百万网友关注;山东大学学生红途红色剧本演绎社根据党史故事创作《三湾》《古田会议》等红色剧本杀,引发校内外学生广泛关注;还有学生用新说唱、漫画的形式讲述党史,用青春的表达致敬峥嵘岁月……
这股由青年大学生主导的创新浪潮,以青春的语言重新诠释了红色党史故事,使信仰在“沉浸式”体验中变得立体可感。
红途红色剧本演绎社创始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张凯钧说,为平衡史实与戏剧性,团队反复推敲剧本方案,确定核心内容。在他们的剧本中,人物的挣扎和抉择通常是决定剧情走向的关键因素。比如,剧本中一位因家人牺牲而投身革命的战士,她的复仇怒火与革命理想形成强烈冲突:是执着于个人恩怨,还是升华至解放全中国的崇高使命?这些精心设计的情节,既还原了历史情境的复杂性,又让年轻人在角色扮演中切身感受革命先辈面临的精神淬炼。
这种沉浸式角色代入的方式,被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红途红色剧本演绎社指导教师江泽林视作破解“历史疏离感”的最佳方式。在他看来,通过红色剧本演绎,青年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思想进行道路抉择,这种换位思考能让相对枯燥的历史叙事,转化为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情感冲击,“青年在张弛有度的剧本中感受到党史魅力,并逐渐学会如何把宏大叙事转化为新时代的青春语态”。
在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磊的思政课堂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等场景,通过VR技术“出现”在00后眼前,学生们透过虚拟影像凝视曾经的中国,史料中的文字骤然有了重量。
“沉浸式的讲述方式往往能让历史细节直击心灵。”让王磊印象很深的是,当他讲到南京雨花台21位烈士的故事时,课堂常常会陷入沉寂,“学生们发现这些烈士大多出身富裕家庭且受过良好教育,反而更困惑:这些人为什么要革命?”这时,王磊会及时引导学生,雨花台烈士正是秉承着“学一门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学问”的志向,才走上了寻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道路。
张凯钧记得,有一次在讲到革命先辈的故事时,老师问大家,“如果是你们的话,能否做出同样的选择?”这一度让他陷入思考:如何才能感同身受百年前的青年抉择。后来,张凯钧发现,宏大叙事容易让年轻人“望而却步”,而沉浸式体验可以将他们从历史的“看客”变成“主角”,于是便聚集起更多喜欢党史故事的年轻人,创立了红途红色剧本演绎社。
如今,红途红色剧本演绎社已成立近3年,陆续创作出了10多部红色剧本,其中《延安大生产》《国宝奇想夜》在“江苏省优秀剧本娱乐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中获得“最具潜力奖”。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本科生曹兆祥说:“过去读党史,常因宏大叙事忽略个体情感。如今通过塑造人物,我发现大家都有过迷茫和挣扎,但最终都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路,这让我对历史和先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情景剧《信仰:这一天,我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中,主人公张子豪不断经历着思想撞击和责任试炼。比如,当他得知未被选为发展对象后,与安慰他的同学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面对辅导员“入党动机不纯”的批评,他闷闷不乐,产生了想要放弃入党的念头等。
这些情节让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田雨禾深受触动。作为情景剧的讲解人,她觉得,主人公张子豪从“为个人好处”转向“为集体奋斗”的抉择过程,是很多年轻人都要经历的。她一直记得,剧中张子豪的叔叔对他说的话:“一名合格的党员,不能功利地看待问题,尤其是看待入党这件事,你必须先正视自己,端正自己的思想,然后才有可能成为发展对象。”
高玉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些情节均源自真实故事。为了创作这部情景剧,主创团队曾面向全校收集了学生们反馈的200多条困惑和难题,将入党流程拆解为5个阶段,再通过编排同龄人的故事进行解答。如今,这部情景剧已成为华东政法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希望通过这部情景剧,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入党流程,同时也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真正理解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意义”。
变化正在课堂之外悄然延续。华东政法大学的情景剧演员中,大部分学生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曹兆祥把毕业去向改为投身国防事业;张凯钧选择加入山东大学第27届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广友发现,当年轻人通过沉浸式体验真正理解并爱上党史后,不仅会主动查阅史料、在社交平台分享角色的历史原型,更会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红色精神。在他看来,这种转化的背后,是一种深层次的思想认同和价值重塑。
“过去我们讲党史,往往是灌输式的,现在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去演绎,这种主体性的增强,恰恰说明他们正在把党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黄广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