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年轻人有他们自己的社交方式
发布时间:2025-08-15 12:42:22| 浏览次数:
想在这个时代中有所收获,你就必须得知道,这个时代正在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比如,人口结构的变化。比如,消费习惯的变化。比如,社交方式的变化。
多关注一些趋势报告,就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所以,你可能也发现了,我们会经常和你分享一些报告,以及我们对这些报告的理解与看法。
最近,我们又读了不少的报告。其中,一份来自袤则咨询的《2025大社交趋势观察报告》,很有意思。这是他们自2020年以来,连续发布的第六份年度报告。目的,是通过观察和记录社交领域的文化趋势,来描绘当代社会文化心态的变化。
而今年的这份报告告诉我们,今天人们的社交方式,尤其是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又发生了不少有趣的变化。
但是,报告中的十大趋势,至少值得你持续关注。也许,你就能从中找到属于你的商业机会。
社交媒体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生活在一个“回音壁”里。平台算法,像一个体贴的管家,把你喜欢听的话、喜欢看的人,源源不断地送到你的面前。
当然,这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了。但是,AI的出现,还在继续把这个“回音壁”,升级成“全息镜像长廊”。
你走进一条长廊。四面八方,上下左右,都是你自己的镜像。它们不是简单的复制。它们是“理想化”的你。它们学习你的每一个念头,用你最渴望的方式和你对话。你发一句牢骚,就能得到一首诗的安慰。你有一个模糊的想法,就能得到一篇逻辑清晰的文章。
用户们乐此不疲地通过提示词,把AI训练成完美的恋人,知己,甚至心理咨询师。在数字的世界里,你可以获得一个无条件接纳,永远忠诚,还智力超群的伴侣。
和一个真实的人建立深度关系,往往意味着摩擦和误解。而AI,提供了一种没有“杂质”的关系。它留下的,是纯粹的情绪价值。
你不能再站在长廊外面,对着所有人喊“快来看我的好东西”。因为里面的人,正戴着降噪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你的产品和内容,不能是来打断用户的,而是要成为用户用来构建自我、表达自我的工具。你的广告和口号,不能是用来说服用户的,而是要帮助用户找到心中那个早已存在的模糊念头,然后,帮他清晰地表达出来,成为他分享到朋友圈的社交货币。
一个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的小伙子,趴在床上,用翻译软件,在中国的App小红书上,和一个来自四川成都的女孩,激烈地讨论着一碗麻婆豆腐的价格,以及它折算成一个人的时薪,需要工作多久才能买到。
过去,跨文化交流,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国宴”。我们把京剧、功夫、熊猫这些最精华的文化符号,包装得非常漂亮,呈现给世界。它们很美。但它们有距离感。
现在,跨文化交流,成了一场大型的“民间百乐餐”。每个人都带着自家厨房里,那盘热气腾腾,甚至卖相还有些难看的家常菜。它们不完美。但它们真实。
比如,大量TikTok的美国用户,在平台受限之后,涌入了小红书,寻找新的阵地。结果,意外开启了中美两国普通网民的“对账”日常。他们互相打听物价、工资、加班情况。他们努力在这些琐碎的细节里,拼凑出对方最真实的生活样貌。
比如,“甲亢哥”的中国行,用不带滤镜的直播镜头,把无人机送外卖的便捷,三折叠屏手机的惊奇,甚至路人提醒他注意安全的善意,都原模原样地展现在了全球观众面前。
这种粗糙的,民间的交流,开始变得越来越火爆。那些宏大的叙事,开始让位于微小的真实。
这背后,是对教科书和新闻之外的世界的好奇,是被看到发展速度和先进科技时的“我赢了”的爽感。
所以,如果你正在做出口,或是正在做和跨文化内容相关的生意,那你的思路,就要彻底打开了。
不要只盯着那些传统的,宏大的文化符号。那些充满“文化反差感”的生活细节,可能反而才是真正的爆点。比如一包辣条,比如一只泡椒凤爪,比如一瓶酸梅汤。
它们才是真实的生活方式和味蕾记忆。是比任何宣传片都更容易引发共鸣和讨论的存在。
因为,这些区别于官方叙事的,细小的,带着毛刺的真实,已经拥有了万钧之力。
过去,一个人的身份,就像一件“量身定制的西装”。剪裁合体,面料统一,质感精良。你的职业、家庭、社会地位,共同决定了这件“西装”的样式。这个相对稳定、统一的整体,代表着你是谁。
他的人生,不再被一个单一的“主干”所定义。他可以拥有无数个可以自由拆卸和拼接的身份模块。
比如,见客户的时候,他拿出“专业精英”模块,拼一个沉稳可靠的形象。比如,和朋友开黑的时候,他换上“沙雕队友”模块,变成一个搞笑的活宝。比如,玩社交媒体的时候,他换上“文艺青年”和“户外达人”的模块,搭建出一个岁月静好的生活。
重要的是,在每一个特定的场景下,他都能拿出一块最合适的“积木”,来构建一个临时的“功能性自我”。
于是,“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成为了社交平台上的热梗。年轻人会在不同的场景中,随口为自己捏造一个最有利于当下的身份。甚至,对热情的滴滴司机说自己是警察,对游戏里问感情状况的陌生人说自己“离异带两娃”。
在信息超载和社交关系越来越碎片化的今天,用不同的“假面”来划定边界,其实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内在的能量不被过度消耗。
但这也意味着,“一个账号走天下”的社交产品,可能需要被重新审视了。能让多角色、多身份切换得更加丝滑的平台,也许就能满足更多用户的深层心理需求。
这个场景,特别有意思。我通过讲述,完成了一次自我叙事,释放了心里那点小小的负罪感。你通过倾听和回复“常情”,实现了“赛博陪伴”。我们都在群体情绪里,找到了一种“我不是一个人”、“我们都一样”的情感支撑。
不要总想着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而是要学着耕耘一片能让用户栖息的土壤。找到那些能激发“我也是”共鸣的真实表达,用真诚的方式,嵌入用户的语境,和他们玩起来,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短短几年时间,我们就经历了世纪疫情、AI的爆炸式突破、全球格局的剧变。这些颠覆性的事件,像一把刻刀,在时间轴上划出了深深的痕迹。巨大的断裂感,让“才刚刚过去”的时间,也显得遥远无比。
当下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压力。于是,我们不自觉地美化过去那个相对繁荣、充满希望的时期。通过怀念2018、2019年,我们就在记忆中,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短暂喘息的“舒适区”。
你有没有发现,记忆里每个逢“8”的年份,似乎都特别值得怀念。1998。2008。2018。可是,为什么?因为这往往是80后、90后、00后这些代际人群年满18岁、踏入大学、开始独立生活的“集体记忆起点”。而2018年,正是第一批00后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开始掌握网络话语权的年份。他们怀念的,是属于他们的“青春元年”。
“人情备考”这个词,特别形象。它说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像准备高考一样,在互联网上主动、刻苦地学习“人情世故”与“社会潜规则”。在豆瓣上,有一个近30万人的小组,名字就叫“我们都不懂人情世故”,每天都在讨论“该不该给同事带下午茶”、“份子钱到底给多少合适”这类问题。
老一辈人,可能会把人情关系当作一门必须终身维护的生存技艺。但年轻人的心态更像是,我不是想靠这个往上爬,我只是想学会怎么保护自己,别在这些事情上吃亏、受伤。
当你看到年轻员工在讨论这些的时候,不要窃喜他们“开窍”了。其实,这恰恰是他们感到不适和焦虑的信号。
因为这一代年轻人,不是学不会人情世故,而是在思考学会了之后,我还是不是我。
为什么?因为,工作量并没有减少。KPI考核,也没有调整。员工们虽然被客客气气地请出了办公室,但还是要抱着电脑回家。甚至,在家人睡下之后,继续“隐形加班”。
负担,似乎只是从“显性”变成了“隐性”,从“物理过劳”变成了“心理过劳”。
比如,创造“上下班切割”的场景体验和产品逻辑。能根据时间和地理位置,自动切换“工作/生活模式”的智能手表、汽车。能营造“不洗战斗澡”这种下班仪式感的服饰、美妆、个护产品。等等等等。
一方面,市场似乎并不喜欢文科。“文科就是服务业”、“文科生毕业就失业”的声音,你可能也听了不少。社交媒体上,甚至还出现了“文科生0.1元吃一顿”这样的“贫穷料理”挑战。人们用一种极致的自嘲,来回应这种结构性的贬值。
我们喜欢进步。我们希望吃好喝好。但是,我们也需要“意义”。工作的意义。创业的意义。生活的意义。甚至,生命的意义。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把关注点从“分数”,转移到了“生命能量”上。
他们开始带着孩子去参加户外徒步、斯巴达勇士赛,锻炼体能和意志力。他们开始追捧那些教孩子劈柴、生火、种地的“辛者库幼儿园”。
无论是自己的经济实力,还是孩子的禀赋,都无法支撑那场没有上限的“鸡娃”竞赛。与其豪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不如先为孩子储备好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和健康的体魄。
如果AI总能有更好的记忆,总能考到更高的分数,那人的创造力、自驱力、情绪韧性,这些无法被AI轻易替代的“软素质”,才是真正无比重要的。
这就意味着,教育行业,也得从“精英制造”,转向“长期韧性”、“能量充值”。
无论是体能训练、自然营地,还是社交表达、心理素养课程。核心,是帮助孩子储存生命能量。
因为教育的本质,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并为这把火,备足整个冬天的柴。
在深圳、上海,一些功能齐全、装修时髦的党群服务中心,周末的阅览室一座难求。里面的免费咖啡和遛娃设施,比很多商业机构还完善。年轻人甚至开发出了新玩法。把社区医院的推拿、艾灸,当作SPA的“平替”。不仅省钱,还能刷医保。
这种情绪下,那些由“组织”背书的公共场所,就提供了一种稀缺的“制度型安全感”。
我们正处在一个宏大叙事纷纷瓦解的时代。过去那些坚固的、确定的东西,比如终身的职业,比如一成不变的社会规则,比如清晰的成功路径,都在变得模糊。
向内,找到精神内核。在信息和欲望的洪流中,看清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局限,找到那个能让你在风浪中保持平衡的“压舱石”。它关乎你珍视什么,信仰什么。
版面/ 黄静这是刘润公众号第2687篇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任何机构或个人抓取本文内容,用于训练AI大模型等用途PS:亲爱的朋友,距离2025“进化的力量·刘润年度演讲”,还有71
天。为了这场演讲,我一刻不敢停歇。我会把这一年咨询、参访、请教、游学的精华,浓缩成一场4小时的演讲,向你汇报。我为你准备了历年演讲的PPT、回放以及全文稿。欢迎你
单位里,凡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最好的投资,不是与领导搞好关系,而是聚焦自己的3样东西
25款巴博斯G900 XLP 900 6x6 现车来袭,自贸区平行进口优惠中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为各类订单做好准备:英特尔代工展示 Intel 18A 非 x86 参考 SoC
AM4入门游戏神U诞生!锐龙5 5500X3D首次跑分:比5500快了6%